全国咨询电话:181-6366-5122
栏目分类
18163665122
06-05
2023
浏览量:99
裁判观点:从证据归类上,将非同案共犯的供述界定为被告人的供述这一证据种类更为合适。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本案的具体情况,以抢劫罪核准被告人张世明死刑是适当的具体理由在于:首先,其他4名被告人的讯问是分别进行的,能够排除串供的可能性,且4名被告人的口供来源正当,取证程序合法,能够排除刑讯逼供或引诱、欺骗的情形。其次,4名非同案共犯对犯罪事实和具体分工的供述及相关细节印证一致,供述的可信性、证明力较强。再次
2023-06-05 99次浏览06-02
2023
浏览量:15
裁判观点:在缺乏直接证据或者直接证据证明力较弱的情况下,如果间接证据能够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得出唯一结论,也可以根据间接证据定案。但运用间接证据定案,应更加慎重,遵循真实性、协调性、完整性、排他性、合理性的规则。如果间接证据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所得出的结论不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则不能据此定案,应依法作出无罪判决。
2023-06-02 15次浏览06-01
2023
浏览量:10
裁判观点:对于“零口供”案件,需要结合被告人的辩解,认真审查在案其他证据是否可以形成完整的证据体系,锁定系被告人作案,对于被告人的辩解具有合理性,足以使在案证据体系形成疑点的,要慎重决定能否定案,对于被告人的辩解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且其他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定案。
2023-06-01 10次浏览05-31
2023
浏览量:16
裁判观点:证明被告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证据,应当首先使用被告人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文件。当户籍证明与被告人供述的年龄出现矛盾,且涉及被告人刑事责任年龄时,应当收集其他证据,以确定被告人的真实年龄。如果其他证据材料能够相互印证,经审查能够证明被告人真实年龄的,可以排除户籍证明等法定证据,以其他证据来认定年龄。当户籍证明与其他证据材料的矛盾无法得到排除时,应正确贯彻“有利于被告人”原则,准确认定被告人
2023-05-31 16次浏览05-26
2023
浏览量:14
裁判观点:对死刑案件应当实行最为严格的证据规格,其证明标准高于其他刑事案件。既要求认定被告人犯罪事实存在,特别是被告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要达到排除其他可能性的程度,又要求死刑适用的事实,即对被告人从重处罚的事实,同样适用“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由于死刑的适用具有不可逆转性,对犯罪事实的存在,特别是被告人实施的犯罪行为的认定应当达到确定无疑、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程度。审理死刑案件既要能从正面肯定的角度做到
2023-05-26 14次浏览05-25
2023
浏览量:27
裁判观点:死刑案件是否达到证据确实、充分,最根本、最重要的评判尺度是:全案证据对于待证事实要达到充分的程度,证据之间相互印证,构成完整的证明体系,得出的结论是唯一的。
2023-05-25 27次浏览05-24
2023
浏览量:57
裁判观点:如果证据的来源不合法或来源存疑,势必会影响到对证据的客观性、证据与案件本身的关联性的判断。鉴定结论只能证明该物证与被告人(被害人)等之间的联系,不能证明该物证与案件本身的关联性。要通过审查该鉴定结论所使用的检材来源是否清楚,提取是否合法,来判断该物证与案件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而不能以鉴定结论作为痕迹物证审查判断的依据。
2023-05-24 57次浏览05-23
2023
浏览量:28
裁判观点:单独的书证不能确证案件事实,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贯彻证据相互印证规则,法官在审查案件时,应当对全案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注重证据之间的相互比较和鉴别,审查证据相互之间的印证、补强及矛盾、差异关系,从而得出全案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的结论。
2023-05-23 28次浏览05-22
2023
浏览量:31
裁判观点:已经原审庭审质证,在重审阶段需要重新举证、质证,未经重新举证、质证的,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2023-05-22 31次浏览05-19
2023
浏览量:8
2023年5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大数据赋能类案司法救助典型案例。这批典型案例的制发背景是什么?是如何实现大数据赋能的?下一步最高检对数字控申建设有哪些新的安排?最高检第十检察厅(也可称控告申诉检察厅)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2023-05-19 8次浏览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13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