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电话:181-6366-5122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1380号
栏目分类
18163665122
05-23
2023
浏览量:37
裁判观点:单独的书证不能确证案件事实,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贯彻证据相互印证规则,法官在审查案件时,应当对全案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注重证据之间的相互比较和鉴别,审查证据相互之间的印证、补强及矛盾、差异关系,从而得出全案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的结论。
2023-05-23 37次浏览
05-22
2023
浏览量:37
裁判观点:已经原审庭审质证,在重审阶段需要重新举证、质证,未经重新举证、质证的,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2023-05-22 37次浏览
05-19
2023
浏览量:8
2023年5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大数据赋能类案司法救助典型案例。这批典型案例的制发背景是什么?是如何实现大数据赋能的?下一步最高检对数字控申建设有哪些新的安排?最高检第十检察厅(也可称控告申诉检察厅)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2023-05-19 8次浏览
05-19
2023
浏览量:8
2023年5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第一批大数据赋能类案司法救助典型案例,总结基层检察院建立司法救助大数据模型的经验做法,推动实现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双向衔接,以“数字革命”助推控告申诉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
2023-05-19 8次浏览
05-18
2023
浏览量:99
裁判观点:人民法院审查被告人是否构成自首,不能仅凭侦查机关出具的情况说明,还应审查被告人相关罪行的立案调查、侦破经过、被告人的供述、相关证人的证明及其他能够证明其自首情况的材料。认定被告人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是否构成重大立功表现,应当以其所检举、揭发的他人具体犯罪行为在实际上是否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为标准,而不是指所揭发犯罪事实的量刑幅度中有无期徒刑这一刑种,也不是指被揭发人的实际宣告刑。
2023-05-18 99次浏览
05-17
2023
浏览量:43
裁判观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符合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和立法精神,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应限于一是该侦查人员出庭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二是该侦查人员出庭为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所必需两方面,同时还应当从证明对象的范围上进行规范。侦查人员出庭应当是就其在执行职务过程中感知和了解的案件情况进行说明。侦查人员是特殊证人,应体现特殊保护。
2023-05-17 43次浏览
05-16
2023
浏览量:53
裁判观点:司法实践中,应当坚持证实与证伪并重的理念,对被告人认罪供述和翻供理由或辩解的审查判断给予同等重视。被告人在庭前认罪后又翻供或者提出辩解的情形比较常见,对此需要认真审查被告人的翻供理由或辩解,并结合其他证据审查判断其翻供理由或辩解是否成立。对于被告人称其因遭到刑讯逼供而作出庭前认罪供述的情况,还要审查其供述是否属于非法证据。在被告人的翻供理由或者辩解不成立的情况下,则要审查被告人的庭前认
2023-05-16 53次浏览
05-15
2023
浏览量:28
裁判观点:关键是对在案言词证据进行综合判断、运用。首先,要对各证人证言和被告人供述进行纵向分析。如果证言、供述有变化,则须分析该言词证据改变的特点、原因,结合取证时间、环境及该人与案件是否有利害关系、是否可能受到诱导等因素,从宏观上判断该言词证据是否可信。
2023-05-15 28次浏览
05-12
2023
浏览量:28
裁判观点:对于没有目击证人且客观性证据较为单薄的案件,供述对于证明案件事实尤为重要。对于翻供案件,既不能简单采信其以往所作供述,也不能轻易否定其翻供理由或无罪辩解,而应当兼顾正向的证实和反向的证伪。对于基于法律常识、生活经验或职业直觉产生的合理怀疑,要从有罪供述的真实性、翻供后无罪辩解的可信性、有利证据的可采性等方面入手,逐一排除疑点,最终形成对案件事实的准确认定。
2023-05-12 28次浏览
05-11
2023
浏览量:100
裁判观点:1.死刑案件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应结合《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非法证据排除的相关规定予以认定,必须达到排除合理怀疑,得出确定无疑的唯一结论。2.判断行为人是否属于“形迹可疑”,关键要看司法机关能否依据现有证据特别是客观性证据在行为人与具体案件之间建立起直接、明确、紧密的联系。若能,则应当认定行为人为犯罪嫌疑人;若不能,主要是凭经验、直觉认为行为人有作案可能的,应
2023-05-11 100次浏览